2022年度新闻传播十大热词

2023-01-10来源:微信公众号广电业内浏览量:

回顾2022年,

传媒圈都有哪些热词?

让我们跟随学者和资深媒体人,

一起盘点2022年的新闻传播十大热词!

2022十大新闻传播热词

元宇宙

推荐理由

“元宇宙” (Metaverse) 一词源于1992年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从其构词上看意为“超越现实宇宙的另一个宇宙”,即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的人造空间。2022年“元宇宙”产业高速发展,许多互联网头部公司竞相将元宇宙概念布局在其商业版图中。互联网界目前对于元宇宙的共识是:它是从互联网进化而来的一个实时在线的世界,是由线上、线下多个平台打通所组成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系统,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新技术而呈现出的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生态。元宇宙四大核心属性为与现实世界的同步性与高拟真度、开源开放与创新创造、永续发展、拥有闭环运行的经济系统;其底层技术包括区块链、交互技术、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络和物联网。

推荐人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数字治理

推荐理由

数字治理是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而产生的新型治理,包含“基于数字化的治理”和“对数字化的治理”两部分。前者指把数字化作为工具或手段应用于现有治理体系,其目的是提升治理效能;后者指针对数字世界各类复杂问题的创新治理,相关问题分为两类:一是诸如数字霸权、数字垄断、数字鸿沟、智能化带来的情感、暴力甚至仇恨等数字生态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和风险;二是诸如数据的泄露篡改、信息污染、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网络安全问题、平台自身的生态系统问题等数字技术及其运用产生的问题和风险。

推荐人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推荐理由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任务。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目标旨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内容与路径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多样化渠道形成国际传播优势;以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

推荐人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媒体深度融合

推荐理由

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目前已进入深度融合的阶段。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要在深入深化上取得新进展,地市级媒体要在整合融合上迈出新步伐,县级融媒体要在增质增效上进行新探索。

推荐人

黄楚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


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荐理由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提出正是对新闻舆论工作发展方向的最新指引,是基于传播技术更迭、传播结构变革传播组织变迁等时代趋势下对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的全方位布局。

推荐人

黄楚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


短视频

推荐理由

短视频发展迅猛,长短视频在角逐中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主流媒体强势布局短视频,短视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

推荐人

黄楚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


人工智能

推荐理由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文本写作和图像生成方面。今年,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技术在文本写作和图像生成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例如,ChapGPT是一款人工智能文本生成系统,它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可以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内容。而DALL-E则是一款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算法,它可以根据给定的文本描述生成相应的图像,或者根据给定的图像生成相应的文本描述。由于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实际应用的阶段。因此,人工智能成为了传播学热门话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和传媒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为传播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人

刘旭

中新社韩国分社记者


手机优先

推荐理由

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全部需求都浓缩在一部手机里,对信息的诉求也不例外。再加上疫情的催化,信息生产工作的全流程全要素都与手机深度捆绑,手机优先在2022年变得更为显而易见、大势所趋。

推荐人

梁晓辉

中新社政文部记者


打假

推荐理由

当人人都有发声渠道的时候,如何既保障每个人的发言权,又减少虚假信息的散播? 近些年,虚假信息多次登榜热词,这对媒体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推荐人

孙翔

中新社通稿中心编辑


文明

推荐理由

当代中国既是当下实践的创造,也是历史延续的产物。今年年中,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十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可见,阐释中华文明,促进文明互鉴,是融于国家事业的大主题,关涉筑牢文化自信,也关涉展现中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综观这一年,众多媒体推出的关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产品不计其数,不少高校与科研单位也专门成立研究机构并宣发,呈百舸争流之势。中新社“东西问”栏目是其中的推动者、先行者。目前,关于“文明”的阐释与传播,虽是东风夜放花千树、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仍呼唤更多真正深入人心、抵达对岸的作品。此主题下,仍大有可为。

推荐人

徐皇冠

中新社评论理论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