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院线存在的八大问题及相应对策建议

2023-11-27来源:公众号——文化产业论坛浏览量:

始于2002年的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电影管理机制变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中,中国电影行业打破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电影管理传统格局,把市场竞争全面引入电影发行放映领域,使中国电影行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对此后中国电影行业20年飞速发展和空前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行业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电影的发行模式为全国-省-地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组成的四级垂直管理结构。

1993年1月,随着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1993]3号)的印发,中国电影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00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0〕320号),首次提出“积极推行院线制,促进跨地区经营。减少发行层次,增加发行渠道。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发行放映资源,建立区域性院线和跨省院线,鼓励有条件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院线制改造,逐步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通过竞争活跃电影市场,促进影片收入在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上的合理分配”。

2001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519号),明确提出了“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院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以签约形式组合的院线,签约期不少于3年(含3年)”。

自此,中国电影行业正式拉开了院线制发行和管理模式的序幕。

院线制改革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二十年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从改革前的9.2亿元一路攀升至最高642.66亿元,全国影院银幕总数从不到1600块增加至8万余块,影片单片最高票房纪录提升至《长津湖》的57.75亿元……伴随着电影院线制改革的春风,中国电影市场焕发出巨大活力。

在进入电影院线制改革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中国电影院线总数已从改革之初的30条发展到目前的51条。但不可否认,中国电影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的飞速发展让中国电影行业切实享受到了院线制改革的红利,在“四个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以院线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以单体影院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发行环节的减少让全国建立了统一大市场,制片、发行、放映各环节利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困扰着电影院线行业的发展。

第一,“窗口期”不断缩短。“窗口期”是指一部电影从院线上映到电视或网络等平台播出的时间间隔。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窗口期”已由诞生初期的6个月缩短到1个月,甚至出现《囧妈》等“院转网”现象。这一不断加剧的“破窗效应”对中国电影传统院线制发行管理模式正在产生较大冲击。

第二,隐形地方保护主义略显抬头。我国现有的51条电影院线中,部分院线为原省市电影公司翻牌组建而成,与当地电影主管部门存在相对更为密切的渊源和联系。在电影院开业备案中,个别省份开始出现当地院线备案通过快,压制或拖延加盟外省院线影院开业备案手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市场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院线之间频现加盟费无底线恶性竞争局面。近年来,电影院线之间加盟业务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为争取更多的电影院加盟,越来越多的电影院线开始热衷于大打价格战,利用与影院之间票房分账的杠杆争抢影院。不重视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市场管理水平,单纯靠无底线压低分账吸引影院加盟,必然导致市场无序发展,院线在终端市场话语权不断降低,管理职能不断弱化甚至丧失,院线制“四个统一”原则难以落实。

第四,院线对影院管控力的日渐丧失。随着大量民营影院的建立和胶片发行模式向数字发行模式转变的完成,院线对影院的掌控力开始逐步弱化。品牌的不统一,节目资源的无差异,影院排片的难介入,影院管理人员的不输出,院线行业内的恶意竞争,加盟关系的无保证等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院线管理权的丧失。

第五,院线提供影片的能力趋同。受无差别供片模式的长期影响,国内51条电影院线向影院提供的影片完全统一,影院选择院线的理由更多地停留在“票房低分账”“片款能拖欠”“违规可铲单”“手续办的顺”等非内容方面。分线发行的缺失,让院线无法凭借自身所掌握的节目资源吸引加盟、调节市场运行,这也是造成院线之间靠打价格战吸引加盟和院线话语权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六,违反院线制发行管理模式的情形偶有发生。影片的丰富本是电影市场繁荣的重要体现,受票房和排片竞争的影响,许多发行方开始绕开院线与影院直接洽谈影片排片和票补活动。

第七,全国电影院线数量总体过多。全国51条电影院线中,年票房常年不足5亿元的院线在30条左右,这些院线下辖影院数量较少,其中部分院线在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院线活力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不足。这些院线中,不少因出于对加盟规模的考虑,而对影院疏于管理,助长影院违规经营之风,并以极为低廉的加盟费吸引和巩固与影院的供片关系。在处理和影院的片款结算时,由于院线的劣势地位,对影院拖欠片款行为不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导致院线对上游制片方及发行方出现欠款,损害了整个电影产业链条利益。

第八,偷梁换柱,影院通过“注销新设”躲避债务。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电影院转出或退出院线的政策,各地并不完全统一,影院一边尚有片款未结,一边又以注销旧店、重设新店的方式成功实现债务规避和转退线。有些影院甚至在违规经营面临处罚未处理的前提下仍然可以通过注销和新建的方式实现转退线目的,给中国电影全链条带来了难以处理的债务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建设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国影发〔2018〕4号),针对上述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以供业内参考:

第一,延长电影“窗口期”,并将相关规定纳入法律法规。2019年4月,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全体会员共同制定并签署了《关于影片进入点播影院、点播院线发行窗口期的公约》。公约生效以来,电影“窗口期”虽然得到了一定保护,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破窗”现象的发生。因此,建议国家电影主管部门科学研判,制定延长电影“窗口期”的相关保护措施,统筹线上节目供应,将互联网平台作为院线电影“二轮放映”概念的延伸,以立法的形式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二次升级,为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保驾护航。

第二,搭建和推行统一的全国电影网上审批备案平台,增加影院加盟及转退线备案、电影院各项审批业务和专资补贴等方面的便捷度和透明度,从根本上铲除隐形地方保护主义滋生的土壤,确保电影市场的良性竞争。

第三,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限定院线加盟费底线,规范引导院线市场健康发展。市场需要竞争,但阻碍行业良性秩序的恶性竞争应该得到严格限制。电影院线应当通过加强自身服务水平吸引和稳固影院加盟,在落实“四个统一”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市场管控能力。这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引导院线行业朝着公平、有序、共赢的方向有力发展。

第四,对同一地址或近似地址前后两家申请设立影院的,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大备案手续审查,统一备案审查标准。对在同一地址或近似地址已有影院的情况下,严格要求新申请设立影院的主体提供政府相关机构出具的无债务证明,严格核发影院放映许可证及Ukey,防止影院通过注销老店、重设新店的方式躲避债务,给院线及片方造成损失。

第五,以保障院线公平竞争,维护院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抓手,严格要求院线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下辖影院的管控力。在严格限定院线加盟费底线、严格限制影院以各种形式规避债务、严格执行院线制发行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对已经取得牌照的各院线要严格要求其履行市场管理主体责任,依托政策保障和政府宏观调控,加大院线的市场话语权和市场管理能力。

第六,巩固院线制发行模式,鼓励开展分线发行,鼓励恢复多轮次发行。打破无差别供片模式的惯性思维,结合我国目前电影市场的特征,在不能实现全面分线发行的大背景下,尝试以要求国内各制片方、发行方达到每年最低分线发行影片数量的形式,逐步推进全面分线发行进程。在充分保障影片“窗口期”的前提下,尝试恢复以票房或地区为标准的多轮次发行。以发行为纽带密切院线与影院的关系,从而自然淘汰一批小微院线,恢复和提高院线对影院的管控能力。严格限制发行方与影院直接进行业务接触,干扰院线正常管理,进一步推动院线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七,优质资源配置,整合院线资源,加快完善院线退出制度方案。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不符合现行准入条件的院线实行退出,显著提高产业集中度。”从目前院线行业现状来看,51条电影院线中充斥着大量票房不高、影院数量较少、管理能力低下、业务活力欠缺的院线。只有进一步优化整合院线资源,强制不符合院线制发展的电影院线退出市场,形成更多更具品牌影响力的大规模院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调动行业优质资源,激发更大市场活力,开展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从而更好地实现院线“四个统一”职能,并应对未来互联网等其他领域带来的市场冲击。

第八,尝试建立主题日放映制度,进一步提高院线及影院的公共服务水平。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探索建立以儿童、大中小学生、士兵、医护人员、教师、警察、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为主要受众的主题日优惠放映制度,恢复实行“周二半价日”等优惠政策,配合宣传工作大局开展相关主题放映。深化和扩大“公益+商业”的电影放映模式,除商业电影放映外,承载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电影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巩固发挥院线及影院放映的主阵地作用,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优质的电影服务。

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论是从市场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院线制改革都真正激发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竞争活力,更开创了多元融合的行业格局,全面推进了电影升级迭代的进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的新时代,进一步深化院线制改革,推动院线制向纵深发展,对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院线生态格局,建设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实现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