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工智能与大视听的双向奔赴——这场杭州思辨带来创新思考!

2023-12-11来源:公众号——广电视界浏览量:

近日,在杭州市西湖区艺创小镇举行的“2023中国视听创新大会”上,包括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中国移动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刘昕,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央电视总台媒体融合中心主任汪文斌,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树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信息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郭沛宇,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按姓氏笔画排序)等10位行业专家学者被浙江省广播电视局聘任为智库专家。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了浙江新定位、新使命,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浙江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发展大视听产业”正是重要板块之一。


此次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决定成立大视听产业专家智库,亦为落实浙江省委重要决策,加快大视听产业发展,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助推视听行业步入深度变革

如今,如果问视听领域什么是最热的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可谓是当仁不让。AI的突破式发展与创新应用,给视听行业带来了“质量与效率”变革,同时通过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视听产品实现更多创意、更高效率、更新体验与更高品质。未来,网络视听将成为AI大模型垂直应用探索落地核心场景,新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将助力“视听+”产业新生态。

对此,智库专家们聚焦智能“大视听”最新热点和最前沿技术进展,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的新场景与新趋势、媒体融合、AI赋能新产业等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认为,伴随着影视行业的工业化,内容领域的智能制作系统也将不断成熟,视频产业与AIGC元宇宙不断交融碰撞,大视听产业未来可期。“要以变应变、为我所用,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


“当前,人工智能对整个视听产业产生全流程、全方位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表示,无论是视听内容生产的创意环节或是生产环节,尤其是传播环节,能够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对视听内容创作在用户分析、场景构建等方面的影响。虽然,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多场景、多领域、多垂类的应用空间还需要更多努力,但不能否认人工智能对整个信息传播的影响是全流程的。

对此,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人工智能既要加大自主研发,尤其是面向视听行业垂类大模型的研发;同时,还要在传播策略方面加强人机协同,不能仅仅依靠人力的方式进行视听内容生产,需要大范围、大规模借力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视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即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智能底座,链接起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将为视听行业的数字融合注入无限的想象。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树武一直专注于对人工智能的创新与研究。在他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创新,既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又降低了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深入,不排除形成一个颠覆性创新业态。与此同时,视听行业是文化消费的主战场,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人人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新业态会层出不穷的,个性化、大众化的生产方式会不断涌现。

中国移动通信意昂体育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部总经理刘昕坦承,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的是生产“下限”,打开的是生产“上限”。刘昕认为,数据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同样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能源,人类社会正在加速由“+AI”向“AI+”进行演进升级,“AI+”会引发各行各业的形态重塑和格局调整,创造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正是基于对大视听产业发展的清晰判断,杭州西湖区联合共建了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并形成百万平方米视听空间格局,众多视听优质项目落地西湖成为“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此次大会吸引了上影股份中南总部项目、洲明虚拟影像科技产业基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艺创中国调研中心3个重量级大视听、新产业项目入驻基地,“视听西湖”已经成为浙江省构建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亮丽品牌。


人工智能带给视听行业的变革是深远的,既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应用挑战,对于中国视听行业相关企业和平台来说,更要积极拥抱智能互联网时代,用智慧引领智能,用智能治理智能,统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与安全。

赋予数字科技更多温度和主流价值

面对人工智能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出“超预期”的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数字科技同样需要审视一个重要的问题——任何创新都不能有悖于主流价值观,人工智能同样需要坚守社会责任。

张树武认为,必须重视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由于其采用的是深度学习算法,不是认知智能,而是感知智能。所以AI大模型的运营者,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也不可预测很多。虽然存在安全问题,但是对于数据的掌握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拥有数据,我们就可能越失去它的舆论场。如果不去参与,自己永远在人家的舆论场里边去建立话语体系。所以我们希望积极投身人工智能,形成一个博弈对抗的局面。

“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所用’,但不是‘为其所困’。”韦路表示,传媒从业者应该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媒行业发展、信息生产,内容传播、与用户沟通等,还需要看到人工智能技术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著作权、隐私权、名誉权侵犯等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避害,更好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造福社会。

这也告诫我们,在追求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时,应该同步关注人工智能在社会责任领域的思考,并且避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在人的掌控之中,为人工智能构建起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价值观护栏”。


对此,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人工智能永远是为人服务的,包括对人的能力的解放,甚至做出一些超乎人能力之外的事,但依然是为人服务。艺术需要科技赋能,但科技不能代替艺术,特别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劳动,比如人的哲学思维和艺术审美,目前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实现的。

龚宇认为,有了AIGC的加持,未来会产生创新劳动者。创新劳动者可能更优于脑力劳动者,很多原来需要脑力去解决的问题机器可以解决了,但机器不能解决太多更高层次的创意创新问题。人类不会被AI取代,但不掌握AI的人将被掌握AI的人取代。

无论任何形式的技术创新,其应用均应以公平为前提,以人民为本,尤其是以弱势群体为本。数字的核心是服务的便利,既要避免出现如对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数字科技更要有温度;同时还要积极建设AI价值观评估体系,研发主流价值语料库,画好坐标轴,把好方向盘,维护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赋能视听内容创作传播新路径

应当讲,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一直是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应用的前沿领域,视听媒体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数字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拓展更为广阔的新空间,给世界文明演进带来新机遇。

而反映在智能视听全媒体传播体系来看,从最初的“单屏”到“多屏”再至跨屏,从“数字人”到“数智人”,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网络视听无论是内容创作或是多元传播,呈现出更多的路径和可能性。

正如胡正荣所谈到的,未来,也许会进入到“无屏”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沉浸式交互影像。视听消费就不会分场景、分领域、甚至不会分屏幕。未来,它一定是全息影像沉浸式的体验。

而谈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加剧长短视频的冲突时,李京盛表示,长短视频不是冲突的关系,基本上是并存,长视频内容文化含量的丰富性、剧情内容的丰富性、反映时代的丰富性,都不是短视频所能够取代的。李京盛认为,短视频也有着价值坐标高度有待提升、文化基因有待提升等短板,为此,短视频必须提升自己的价值坐标,增强自己的文化基因,从更有艺术审美的角度去吸引用户才行。

针对当前“短剧出海”热度高居不下的现象,胡正荣谈到,当前,游戏、短剧、还有网文的出海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国家的网络文学在海外累积的用户已经达到千万级了。视听内容出海要基于更先进的交互技术,同时要做足垂类,垂直领域和细分领域是未来绝对的战场。

“国际传播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会对国际传播提出非常严峻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韦路表示,需要重点思考三个方面,第一是主体强化,第二是叙事迭代,第三是传播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网络视听快速发展的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网络视听必然会成为AI大模型垂直应用探索落地的核心场景,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新技术交叉融合发展也将全面催生“视听+”产业新生态,此次智库专家们既给予人工智能助力视听产业发展的高期待,还提出需要统筹发展与规范的动态平衡,同时就如何更好地赋能内容创作、信息传播与价值引领提出应对之策,亦为此次杭州思辨的题中之义。